新华社长沙4月21日电(记者白田田 周勉)“吃饭啦!”下午5点多,湖南溆浦县三江镇乐园村村民彭松青做好了一桌饭菜,招呼家里人上桌。
五六道菜,有荤有素,每个菜碗里斜插一双木筷——这是公筷,饭碗边搁着不锈钢材质的筷子——这是自用的私筷。需要夹菜时,他们一手端着饭碗,虎口握住私筷,一手拿起公筷,熟练而自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地大力倡导“餐桌革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使用公筷。对于居住在农村的彭松青一家来说,使用公筷是延续多年的老习俗了。他家里摆放着两个筷子筒,木筷和不锈钢筷“公私分明”。
湖南省怀化市下辖的溆浦县地处雪峰山区,前不久才脱贫摘帽。记者在溆浦县多个乡镇走访发现,当地公筷普及率很高,公筷习俗深入人心。一些外地人来到溆浦,不免感到奇怪:“你们这个山窝窝,竟然都用公筷?”
记者从溆浦县城出发一路向东,来到大山深处的三江镇。79岁的何爱南老人回忆说,他们使用公筷,大约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年农村肺结核等传染病流行,“赤脚医生”经常到各家查看卫生情况,并且提醒说:“病从口入,最好用公筷。”
三江镇西湖村党支部书记何满林说,当地老百姓原本就爱干净、讲卫生,不少村民逐渐接受了乡村医生的建议,家里人谁不用公筷,还会相互提醒。
改革开放后,公筷习俗加快形成。彭松青清楚地记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老百姓办红白喜事,酒席上会有很多剩菜。大家为了剩菜能留到下一餐接着吃,从节约和卫生的角度使用公筷。这一习惯,从公共场合的酒席进一步延伸到各家各户。
位于溆浦县北部的双井镇和平村,公筷同样是餐桌的“标配”。“这离不开乡贤的作用。”和平村党支部书记李启茂说,德高望重的乡贤一般会担任酒席“总管”,负责安排菜品、碗筷等事宜。比如,一桌有10个人10道菜,“总管”会拿10个饭碗、20双筷子,其中10双作为公筷,这既是带动,也是督促。
溆浦县文明办主任龚剑锋说,对于公筷的使用,虽然没有政府的硬性规定,也没有明确写在村规民约上,但用不用公筷,已经成了评价一户人家讲不讲卫生的重要标准。
疫情期间,溆浦县一些农村的“餐桌革命”又有了升级版。为减少人员聚集,和平村村民“丧事简办”,不再围桌而坐。几道菜分别装在干净的盆子里,一字排开。大家各自拿着碗筷,依次排队用公勺打菜,然后分散吃饭。
3月,溆浦县文明办、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发布倡议书,号召城乡居民“传承好习惯、就餐用公筷”。“疫情之下,我们要传承公筷习俗,让文明健康的用餐方式进一步成为社会共识。”龚剑锋说。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