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做慈善的老人,都极不平凡。
92岁高龄的尹高兰老人,坚持多年捐款捐物。34年来,他每年通过民政局、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以及居委会的捐款累计超过16万元,捐赠冬衣棉被等150余件。日前,尹高兰被市慈善基金会评为本届“上海市慈善之星”。
精神富足的“幸福老人”
尹高兰老夫妇住在浦东新区惠南镇,尹高兰离休前是原南汇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记者最近到他家中采访。走进这个家,记者便感受到这位生活简朴、衣着甚至可以用“破旧”二字来形容的离休老干部,是一位精神富足的“幸福老人”。
“入党,73年了;离休,31年了。”老夫妇俩对这两个数字记得很清楚。尹高兰的夫人伍阿姨说,“老伴常常跟我说,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不能改变,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改变。”
就是因为这个信念,尹老开始接触慈善。1985年,他开始漫长的慈善公益之路,从救灾、济困、助学到社区公益,一做就是34年,成为浦东慈善代表机构的“老常客”。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浦东代表处负责人顾明仙记得尹老所做的贡献:国家哪里有灾难,他都积极响应号召,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群众。2008年汶川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云南普洱地震以及其他灾荒,甚至日本大地震、印尼海啸等国际重大灾难,只要他知道,都会第一时间捐款捐物,捐款的金额每次少则1000元,多则5000元。
“他每年参加市慈善基金会‘蓝天下的至爱’募捐活动,从2004年以来,不管身体情况怎么样、行走是不是方便,他都会想方设法给我们捐款2000元,帮助本地区的困难家庭……”顾明仙说,除了这些,老人还积极参加社区帮困、结对助学等活动,帮助社区困难家庭,资助困难学生,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记者看到,尹老在家里的一个老式饼干铁盒里存放了一沓厚厚的捐赠证书和感谢信,书房墙上还挂着一所学校送来的锦旗。
仔细收藏这些珍贵的纪念,尹老不是为了证实自己的付出,而是为了一份份实实在在的关切。“你看,这是一个学生写的,他父母都是残疾人,有了这笔学费他就不担心了。”“这也是个孩子,他拿到一笔捐款,觉得受到了鼓励和认可,期末考试成绩很好。”老人自顾自地说起来,声音有些大,也不管旁人是不是听得清,他要表达的是他内心的欢喜。
日子其实过得很清贫
“要不要听听我爸爸常给我们讲的故事?”二儿子尹勤很孝顺父母亲。他告诉记者,父亲生于1927年10月,老家在江苏东海县房山乡。“爸爸常说,他小时候家里条件非常艰苦,住在矮小的三间草房内。冬天,和两个哥哥盖一床被子……”
老人总是泛着泪花和孩子们说那个年代的故事。尹勤用他父亲的语气转述:“爸爸说,冬天就在床铺下放些麦草和高粱秆子。不仅住得不好,而且也吃不饱,吃得最多的就是地瓜。等到春天地瓜吃完,就吃野菜拌豆渣。一天吃不上2顿饭,没有一顿能吃饱。”
1945年,当时18岁的尹高兰投身革命,参加当地民兵,并于次年入党。在山东临沂,他加入陈毅率领的第三野战军,后来又随部队进驻上海,在华东军区军需部工作。1956年7月,尹高兰转业到上海市司法局人事处工作,3年后调往原南汇县任检察院副检察长。
“我是解放战争中的幸存者,现在是享福的人。”尹老又大声说。全家人听到都笑了,都说老人心态特别好,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享福了”,才那么慷慨地做慈善。
记者发现,这位“享福老人”日子其实过得很清贫。老夫妇这么大年纪都没有请保姆,伍阿姨每天自己买汏烧,偶尔子女们来帮帮忙,他们宁可把钱省下来捐款。老人爱穿军绿色的衣裤,身上洗得褪色、打了个布丁的衣裤,是老爱人买了布请裁缝做的,已经穿了很多年。家里的老旧家具被太阳晒得褪了色,浴室毛巾上都是破洞。伍阿姨还说,他从未上过理发店,都是在家自己理发。
老人家里最多、看起来最新的物件,是一张张全家福合影。他们有三个儿子,住得都距离老人不远,儿子媳妇们都年岁不小,大多退休在家带儿孙,如今是四世同堂。
“尹老尽做慈善,不补贴孩子家吗?”记者问伍阿姨。伍阿姨也是苦过来的实诚人,对“身外之物”同样看淡:“我们三个孩子工作都很普通,两个技术工人,一个医生,以前家里还有下岗的,都不是很宽裕,但他们可以养活自己的家庭。”
多年前,伍阿姨退休后生过一场大病,常年需要用药,老夫妻俩省吃俭用还要帮助外地老家的亲戚。别人都劝他不要再捐了,可他却坚持拿出一笔笔善款。尹老还总是说,自己做得很不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如今,这对老人倒是越活越健康豁达。85岁的伍阿姨耳聪目明,几乎包揽所有家务;尹老腿脚虽不太灵便,却也可以自己走动,他现在的遗憾,就是不能自己走去捐款,不能再参加更多慈善活动。
伍阿姨说,老伴离休后的日子一直很充实,社会活动很多,被政府部门聘为“服务质量查访员”“检察机关纪律作风监督员”等等,还在社区中担任义务消防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和市民巡访团团员。“他总是很感恩,想尽办法多为别人做点事。”
近十年里,老人走动少了,他最开心的一件事,是前几年带着老伴、三个儿子和儿媳,一家八口人回到东海县的老家。
“我父亲离开家乡60多年了,这是他第六次回乡,也恐怕是最后一次了。”尹勤这样告诉记者。老人的孩子们都很孝顺,特意请假陪父亲回家,而三个孩子都出生在上海,他们也很愿意看看自己血脉里的老家。
老人在家乡走了很多地方。他走进安峰山,祭扫昔日牺牲的战友;走进曾经住的老房,回忆儿时的时光;长跪在父母的坟前,诉说自己平凡的一生;走进村民家中,看看他们如今的生活;又走进镇政府,看看房山未来发展的规划……
离开房山回沪前,尹高兰不时叮嘱随行的三个儿子:“我在这里出生,我在这里成长,我在这里入党,我在这里战斗。希望你们记住房山,记住这片土地,记住乡愁。”
而这位老人的故乡行,还“惊动”了当地媒体,有年轻记者采访老人,也被他当年的故事感动。芸芸众生中,他或许只是一名平凡的军人、平凡的百姓,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用他热心朴实的行动展示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
都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尹老一家虽平淡却合家美满平安,这便是行善助人得到的最大福报。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