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天,占地球面积71%的地球“心脏”海洋怎样了?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垃圾分类如何更好疏通资源“血脉”?珍爱地球,我们应坚持低碳生活,把环保行动融入日常,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贡献一份力量。
“微”塑料成海洋“杀手”
除了气候变暖和过度捕捞等,作为地球“心脏”的海洋,还面临着“隐形杀手”的威胁:微塑料。
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3亿吨,其中约有200万至800万吨塑料会进入海洋。那些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就是微塑料,它们的化学性质较为稳定,难以降解,可以在海里存在数百甚至数千年。微塑料会对海洋生物带来负面影响。受微塑料污染的海洋生物还会出现在人类餐桌上,最终可能威胁人类健康。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承君介绍,他们在南沙海域进行的微塑料调查中,22种珊瑚中全部检测出微塑料,29种鱼的样品中,80%的鱼类样品中含有微塑料。微塑料除了本身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外,还会附载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
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微塑料调查与研究。在“向阳红01”船全球航次中,科考队员获得了近千份海水滤膜样品。初步数据分析发现,微塑料在全球各大洋广泛存在,特别是在一些洋流汇集区丰度更高,并且在南极地区的海水中也有微塑料存在。
专家表示,微塑料是完全人为的陆源污染物,应警惕微塑料对全球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威胁持续升级,严格禁止向海洋直接排放废弃物,强化废水处理,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和回收,并加大科研投入,增强对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的认识。
垃圾分出“新资源”
2019年7月1日,上海开始正式推行垃圾分类。这件身边小事推行不易。为督促居民分类,上海几乎每个小区都组织志愿者,定时定点守在投放点边上检查分类质量,指出不当之处。
定时定点,意味着很多居民扔垃圾要绕远路,志愿者要冒着夏日酷暑和冬日寒风守在垃圾桶边。为了这件小事,大家劲儿往一处使。
坚持了这么久,上海交出了什么样的成绩单? 2019年底,上海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4049吨,较2018年底增长431.8%;湿垃圾日均分出量7453吨,较2018年底增长88.8%;干垃圾日均处置量17731吨,较2018年底下降17.5%。根据上海最新的发布数据,2020年底,上海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的日均回收量将分别达到6000吨以上、9000吨左右、16800吨以下。
垃圾分类,到底带来哪些改变?过去被我们一直忽视的垃圾变废为宝了。
在上海田强环保的中转基地,一垛垛的快递塑料包装袋,看起来颇为壮观。这种最外层包装袋,过去只能被拿去焚烧。现在由于分类做得好,省去挑选和处理费用,有了利用价值。据负责人介绍,这些塑料经过造粒,售价可达5000元/吨,用来制造城市管网。
环保教育当融入日常
戴上VR昆虫头盔,以昆虫视角看世界;点击屏幕上游动的小鱼,听听它们的故事;按动墙上的按钮,了解海平面升高的危害……江苏省扬州市环保教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一年多来,新颖的互动体验式展示让市民、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有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好去处。
据介绍,扬州环保教育基地按照“一季一主题、一月一系列”原则,通过策划系列主题活动,着力打造集科技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环保宣教阵地及学生教育和实践基地。
其中,环保教育主题馆为互动体验式展示,可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环保知识。同时,当地政府将环保教育向环保企业和单位拓展,让公众近距离接触生态环境工作,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实现良性互动。
“最吸引我的环节是参观企业,带领孩子探索垃圾去哪儿的秘密……”家长王女士表示,通过参观企业,深入环保园区,亲身体验变废为宝全过程,既增进公众对环保事业的了解和认识,又能争取广大群众对环保园区发展的支持和认可。
扬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环保不仅是一个主张,也是一种教养、一种看待世界的大格局。地球日每年只有一个,但环保教育却应该融入孩子的日常教育中,以小手牵大手,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水平提升。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