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更多山里娃借助知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六旬教师马彦国“留守”大山40余载,哪怕学校只剩下一个学生。他坚信:教出一个学生,就能脱贫一家人。
一个四方小院、一排挺拔的绿松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点亮了冬日里荒芜暗淡的大山。这儿是位于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王团镇的马套子小学,也是62岁的马彦国坚守半生、教书育人的阵地。
1976年,马彦国成为村里的一名民办教师,这一留就是40余载。他说:“人的一生只要想做点事,在哪儿都是做。”
学校缺老师,教学条件差,他“包班包办”,最累时一人带两个年级30多名学生的全部课程,在墙上抹泥刷墨做黑板,用木板搭课桌,自制煤油灯为学生上晚自习照明。他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
包括同心县在内的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几十年一转眼,讲台上的马彦国已从年轻小伙变成了花甲老人,他启蒙了上千名本村学生,其中不少人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他说:“教出一个学生,就能脱贫一家人。”
近些年,越来越多村民外出务工,孩子们也纷纷进城上学。从去年开始,马套子小学只剩下一个学生马丰才,满满当当的课程表上只有马彦国的名字,空荡荡的座位上只有8岁的马丰才。
每周一早晨,没有音响的马彦国用夹杂着方言的声调唱国歌,升国旗,马丰才庄严敬礼。他说:“就算只有一个学生,该有的一样也不能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