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陈舞雩(笔名)没想到,在疫情带来的超长假期里,他靠着在知乎上发表文章,月入四万余元,创下了他内容付费分成的纪录。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困住了市民外出的脚步,不少线下实体商家遭受重创。宅在家中的人们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线上,不少线上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其中也包括内容付费。作为一名驻站作者,陈舞雩在这股风潮中感受了一把内容付费的春天。
网上码字打发宅居时光
还在上大学的陈舞雩创作始于一次读书笔记。“我读书有个习惯,就是习惯写下一些读书笔记、读后感,感觉只有这样读完的书才不会忘。”两年前,陈舞雩重读《论语》,并写下一篇篇读书随笔。在他笔下,严肃板正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孔子成了一个接地气儿的老头,徒弟颜回则被称为“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写了之后觉得放着也是放着,不如发到网上,还能大家一起讨论。”陈舞雩把随笔发到网上,其诙谐幽默的笔触一下子收获了大批关注,还有编辑联系他要把随笔出版。由此,陈舞雩开启了自己的网上码字之路。
陈舞雩独特的文风渐渐在知乎上收获一批读者,并成为知乎盐选专栏作家。今年2月,疫情突发让放寒假的他困在了西安老家。“学校延迟开学,我几乎足不出户,创作也成了困在家里的一项打发时间的事。”陈舞雩说。
漫长的宅居生活里,他会利用深夜里的“矫情”时刻,写一写李叔同“一壶浊酒尽余欢”的怅然故事;也会抓住一时的玩笑心思调侃杜甫是一个“一副苦瓜脸、整日忧国忧民的矬男”;还会跟大多数人一样有些愤怒地质问:“蝙蝠明明已经尽力长得面目可憎,你还要吃它是想要飞么?”
但宅的时间长了,陈舞雩也会跟所有人一样,感到烦躁、无趣、灵感枯竭。“我觉得我都写不出好的东西来了,一些约稿也被我推掉了。”他无奈地说。
尽管觉得宅在家的自己越来越写不出东西了,但2月份知乎内容付费的分成却着实让陈舞雩有些吃惊。“四万多块,是我在网上码字收入最多的一个月,大概大家都在家太无聊了吧。”
对于未来会不会专职在网上创作,陈舞雩还有些拿不定主意。大学他学的经济类专业,跟文学八竿子打不着。“以后创作可能也是兼职吧,因为还是觉得收入没那么稳定。”
内容付费分羹“疫情流量”
3月份,知乎崩了两次,成为微博上的热搜话题。
疫情期间,崩了的不止知乎,视频类应用里的芒果TV、爱奇艺,远程办公类的阿里钉钉、企业微信等都曾因大批用户涌入而崩溃。从线下被迫转战线上的大把流量,为不少行业催生新机遇,这其中也包括知识类内容付费。
作为探索知识类内容付费的主力平台之一,知乎最近亮出了一份成绩单,截至今年2月底,知乎付费用户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倍多。
疫情期间,尽管知乎未披露相关内容付费增长数据,但记者从多位知乎作者处获悉,内容付费收入分成均有较大增长。“这个漫长假期成了自主学习的好时机,对外语学习、文学经典、科普读物的热情又回来了。”一位单身白领表示,各平台的付费学习内容品类丰富,选择空间非常大,让居家的日子变得充实。
知识类内容平台也在这波“疫情流量”中全力拉新。其中,喜马拉雅联合多家媒体上线了“抗肺炎”专题页面,包含疫情资讯、防护科普、播客心声、儿童防护等。蜻蜓FM则设立“战疫情”专区,包括疫情动态、科普等,并且联合好大夫等平台开启了在线义诊。
疫情过后能否守住战果?
近年来,知识类内容付费已孕育出了一些成熟的类型包括问答、专栏、平台、报告等,用户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5.9亿元已经增长到2019年的278亿元。据其预测,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92亿元,2021年更是会跃升至675亿元。而由于此次疫情突发,不少业内人士预估今年知识类内容付费市场规模将更早突破400亿元。
然而,随着目前疫情逐步好转,线下的报复性消费已初露头角,知识类内容付费吸引到的关注目光能否继续停驻?
“目前来看,知识付费是一个体量较大、前景广阔的市场。”在行业分析师孙兆平看来,疫情期间被吸引的消费群体,可能延续为内容付费的习惯,也可能因为对实际收获不满而放弃。因此,要做大知识类内容付费这块“蛋糕”,还需要创造出高质量的精品,拓宽服务领域,对内容进行深耕细分。而且要紧跟用户需求变化,做到内容质量硬、服务体验好、使用效率高,行业持续发展才更有保障。(记者 赵语涵)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