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把“土特产”做成“高大上”,吸引更多消费群体,拉动扶贫产业良性循环;量化扶贫效果,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的利益分配机制,不辜负消费者的热心善举
知名电视主持人、艺人和“网红”跨界组合,一起为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直播“带货”;市委书记、县长现场变身“吃播”“段子手”,宣传地方土特产品;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商场、广场办起消费扶贫产品展销;28个部门联合开展30项具体行动,解决贫困地区农畜产品滞销问题,持续释放消费扶贫政策红利……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这样的消息令人感动与振奋。
消费扶贫好处多。从供需双方角度看,“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满足了消费者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解决了农产品“远在深山人未识”的难题,稳定其增收预期,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对产业发展而言,越来越多的消费扶贫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供需双方可以有效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根据大数据对市场形势做出判断,调整产销策略,实现产业升级。借力“社交+电商”的营销模式,更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人人可为、处处可行,使脱贫攻坚拥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消费扶贫还体现了守望相助的协同发展理念,让经济行为具有暖人、聚人的文化力量。从这个角度说,消费扶贫不仅有效利用了14亿人口的大市场,也更好地建设了14亿人的精神家园。
目前,各地各部门踊跃开展消费扶贫活动,成果丰硕,不仅大大缓解了疫情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影响,也强化了消费者对许多农副产品的产地、品牌认知,为今后这些产品持续拓展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过,提高消费扶贫效率,推动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融入全国大市场,还有一些工作需要持续强化。
在产供销环节,还需要增强质量意识。产品既要迎合绿色消费趋势,突出“原产地”“原生态”等特色,也要解决好标准化、品牌化等问题,完善生产标准以及质量可追溯体系。此外还要尽快突破供应链瓶颈,重点解决产后分级、包装储藏、冷链物流等堵点、痛点,让农民辛辛苦苦种养出来的产品“卖相更好”,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对此,管理者们不仅要高声“吆喝”,还要贴心服务,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跟踪市场信息、搜集消费者反馈意见,帮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找差距、补短板,让“土特产”吸引更多消费群体,拉动扶贫产业良性循环。企业和贫困群众要科学调整种养结构、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强化网络营销等方面的学习,从被“扶着走”“拉着走”转为引领消费热点,打造“爆款”“名品”。
对消费扶贫的成效,还要加大考核力度。目前,消费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已被列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工作的考核内容,量化分解,激励鞭策广大干部把任务落实落细。不过,人们还普遍关心另一些量化指标——每一单消费扶贫开支,贫困户从中受益多少?目前消费扶贫模式中,对口支援定向采购、团购较多,各环节补贴也不少,如果这些资金落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居多,落到贫困户口袋较少,那就违背了政策初衷,也辜负广大消费者的热心善举。近年来各地对消费扶贫有一些创新实践:比如增收提前计入法,把需要增收的额度提前计入农产品价格,每销售一件农产品农户就要得到一份收入;投资生产分红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主体利润分成、股本分红;多元增收法,贫困户可以从土地出租、田间务工、餐饮服务等多方面增收……可以尝试推广这些地方经验,更好地保护贫困户利益。
依靠制度优势,利用市场需求,让“买买买”的巨大能量更有温度,变成贫困地区稳定持续的发展动力,大有可为。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7日 19 版)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