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今年第一季度GDP出现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6.8%。但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势头,降幅明显收窄,让世界看到中国经济见底回升的希望。
对于中国第一季度的经济表现,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结果并不意外,甚至比预想要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称,这得益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恢复经济平稳运行的举措。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就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和当前经济发展作出一系列部署。会议强调,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给其他国家带来信心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GDP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
“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比预想要好。”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受到疫情的巨大冲击。其中,一二月份经济受到的影响最大。但3月份,降幅出现明显好转,经济出现快速复苏的积极趋势。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中国第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发布后,市场反应“波澜不惊”,因为“经济表现在意料之中”。
德国《每日镜报》网站刊发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泽林的文章称,乍看上去,情况比预期的糟糕:中国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数据也充满希望:从1月、2月和3月的单月发展情况来看,工业生产令人鼓舞。虽然中国1月至2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了13.5%,但3月的降幅仅为1.1%。这表明,复苏进程已全面展开。外贸也比预期要好。例如,路透社曾预估中国3月出口将下跌14%,但实际跌幅只有6.6%。一季度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出现增长。这在眼下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据路透社报道,3月份中国经济明显改善,尤其工业降幅急剧收窄,让市场看到一线希望。这也表明随着国内疫情本土传播基本阻断,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中国经济正从休克状态逐渐复苏。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院“一带一路”研究室副主任谢来辉对本报表示,中国一季度GDP的走势虽然下降严重,但是基本符合国际社会的预期。中国经济已经走出最艰难的阶段,正稳步复苏,向世界经济发出积极信号,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信心。
IMF发布的最新一期《2020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0年世界GDP将下降3%。中国经济增速将急剧放慢到1.2%,但2021年将强劲增长9.2%。中国今明两年的GDP平均增速为5.2%。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开会议,给中国经济面对的问题开出多剂宏观政策‘药方’。”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会议强调,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为减少疫情对经济的严重影响,中国政府加强了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谢来辉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5批23项税费优惠政策。今年1月至2月,全国减税降费共计4027亿元人民币。其中,2020年新出台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589亿元。
日前,在IMF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新闻发布会上,IMF多位专家同时指出,疫情发生以来,中国迅速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货币政策,涉及税收减免、社会保障、债务重组和信贷调整等,对快速恢复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教研室主任阿列克谢·马斯洛夫指出:“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积极采取措施。中国央行将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降至4%,并向银行发放贷款。政府还通过减税降费、延迟缴纳税费等一系列措施帮扶企业。4月初,几乎所有产业部门都已重启。”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报道称,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众旺盛的消费意愿有关。BKS证券经济公司销售处主管维亚切斯拉夫·阿布拉莫夫说:“即使在隔离期间,中国也频频网购。现在,中国人可以走出家门,开始在实体店释放被推迟的消费需求。”
“中国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加快复工复产,提振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王勇认为,信心还来自于:抗击疫情,中国政局始终保持稳定,中国政府领导强大有力;中国向全球供应防疫物资,已成为全球抗疫的“兵工厂”;中国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大;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中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特别是以5G、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
积极化解疫情风险
“中国经济出现企稳和复苏的趋势,给亚洲地区和全世界带来了希望。”谢来辉表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全球供应链的主要枢纽。当前,中国已经率先从应对疫情的危机中走出来并大力援助其他国家抗疫,下一步还将在稳定世界经济增长方面承担重要责任。
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专家马斯洛夫称,从4月初开始,中国的经济生活已大幅复苏。消费市场在增长,对商品的需求增长了150%。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因此第二季度经济很可能会出现反弹。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中国3月份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已初步复苏。虽然要使经济完全恢复正常,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可能比其他许多国家更有优势,恢复更快。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中国经济应如何化解风险?
“当前,欧美国家应对疫情的情况还不明朗,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因此,中国应积极提振内需,重点推动消费和投资。”谢来辉认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大新基建投资,加快转换经济增长动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着眼应对长期的气候危机和生态危机;加大医疗和生物安全领域的投资;加大在脱贫攻坚、农业开发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重视保障粮食安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稳定性,优化海外投资布局。
王勇建议,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的管理机制和应急机制,加强防范风险的国际合作;完善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提高对疫苗研制和新药开发效率;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科技创新要跟上;处理大国关系,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重视教育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表示,中国经济具备战胜风险和挑战的良好条件,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当前,中国经济正逐步回归正轨,相信疫情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健康。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不仅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对全球治理模式创新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