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度小满金融的用户在进行信用卡还款操作时会发现多出了一笔手续费。事实上,此前微信、支付宝早已开始对信用卡还款收取服务费,而京东金融也将从9月1日开始对超出最高免费还款额度的用户收取服务费。至此,“BATJ”四大巨头的信用卡还款服务都开启了收费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支付服务收费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随着“断直连”,备付金利息消失,支付机构成本大幅上升,无力承担通道费用的“烧钱”补贴;另一方面,随着用户增速下降和行业格局趋稳,支付机构也不再需要免费策略来为平台导流。免费变收费,实则是行业发展的一种理性回归。“跑马圈地”时代已经结束,未来支付机构将更多在正常的商业逻辑下有序竞争。随着C端流量的见顶,支付市场“下半场”新赛道已经开启,产业互联网、跨境支付将成为竞争的焦点。
“四大巨头”信用卡还款均收费
近日,度小满金融发布通知称,自2019年8月29日0时起,使用信用卡还款功能时,每笔信用卡还款将额外收取实际还款金额的0.1%作为手续费,用户在进行还款操作时,将一并支付还款金额和手续费。
京东金融也对信用卡还款服务规则做出调整:从9月1日开始,同一用户每月最高可享有1万元的免费还款额度,超出最高免费还款额度部分将收取0.15%的服务费。
其实,支付机构对信用卡还款服务进行收费并不新鲜。在度小满金融、京东金融之前,微信、支付宝已经进行过收费标准的调整。去年7月,微信发布公告称,自2018年8月1日起,对每笔微信信用卡还款按还款金额的0.1%进行收费。今年2月21日,支付宝也对外发布公告称,自3月26日起,通过支付宝给信用卡还款将收取服务费。同时,支付宝提供了每人每月2000元的免费额度,超出部分按照0.1%收取服务费。
对于收取服务费的原因,支付机构纷纷归结于成本上升。度小满金融披露的收费原因是,随着业务的发展,信用卡还款综合经营成本快速增长,为平衡成本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微信此前也表示,每一笔还款背后都会产生支付通道手续费,腾讯财付通一直在投入成本进行手续费补贴。
成本上升流量见顶 收费成必然趋势
业内人士指出,支付机构开启收费模式,的确与成本上升有关,随着备付金集中交存,大量备付金利润消失,支付机构也失去了与银行就通道费用的议价权。此外,当前支付市场C端流量已见顶,机构不再需要“赔本赚吆喝”。支付服务收费,将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实上,支付机构的信用卡还款业务要付给银行一定的通道费用,此前之所以免费,一方面是因为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存在银行,产生大量的利息,可以覆盖这部分成本;另一方面,支付机构携备付金存款,与银行就通道费用有一定的议价权,可以享受费率优惠。
“当前,信用卡还款规模越来越大,支付机构在这项业务上的补贴也越来越高,备付金集中交存后,大量利息随之消失,成本承压之下,收费也是理所当然。”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央行《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2019年第一季度,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5.81万亿元,环比增长2.67%,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2.29万元;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6.98万亿元,环比增长1.79%。而据业内人士透露,机构信用卡还款的通道费率大致在最高千分之二左右。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免费模式结束也与用户增速放缓有关。“免费服务下的补贴政策,目的是借此获取客户,提高用户黏性。而当前,不管是移动支付用户量还是交易规模,都明显出现了增长放缓的态势,支付机构的免费策略已经产生不了更大的推广效果,收费也是理所当然。”王蓬博说。
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9Q1中国第三方支付季度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5.4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4.7%,相较于2018年第一季度95.7%的同比增速,今年同期增速明显放缓。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业绩情况看,各支付机构基本于2015年实现了盈亏平衡、2016年盈利,但近年来业绩增速都在逐渐下降。
这一趋势通过最近发布的支付机构业绩情况也得以证实。A股第三方支付第一股拉卡拉日前公布登陆创业板后的首份半年报,成为业界观察行业趋势的重要切口。数据显示,拉卡拉2019年支付交易金额1.7万亿元,同比下降11%;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4.96亿元,同比下降9.72%,净利润3.66亿元,同比上升25.31%。而2018年,拉卡拉实现营收56.79亿元,同比增长103.91%;实现归属于发行人股东的净利润5.99亿元,同比增长27.65%。“一方面增量市场较小,营收增速有限,而存量市场的竞争使成本也在增加,行业平均的净利润增速将进一步下滑。”黄大智表示。
事实上,随着成本上升及流量见顶,支付服务收费“版图”一直在扩大,除了信用卡还款,零钱提现等服务也相继开启收费模式。业内认为,未来将有更多支付机构和支付服务项目加入收费大军,这一趋势已无可避免。
“跑马圈地”时代终结 回归理性竞争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支付行业免费模式的逐渐终结,也是向正常商业逻辑的理性回归。支付行业已经结束快速扩张期,进入竞争的下半场。未来,B端产业互联网、跨境支付将是行业竞争的焦点。
“完整健康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有成本、有收入、有利润的。之前支付机构很大一部分收入是靠备付金利息,而一些支付服务的补贴项目,纯粹是前期为了抢占市场的‘烧钱’行为,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商业逻辑。”黄大智说。
信用卡研究人士董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免费模式终结可看作是支付市场在回归理性。支付机构在消费场景的创新、多种业务的一站式解决方面值得肯定,但前期的无序竞争也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规则。“从业务的角度来说,支付就该做支付的事,严格遵循金融市场秩序。”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日前在《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9)》发布会上表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深入推进,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支付产业更应顺势而为、顺势而上,深化支付产业结构性改革,回归支付业务本源。
易观智库发布的2019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年度研究专题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已进入转型发展,在服务渗透竞争加剧的航旅、教育、汽车、互金等几大行业场景,支付机构竞争的重点在于如何深度把握行业客户的不同痛点和需求,用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增值服务,助力行业客户提升效益、降低成本。
除了服务B端产业,跨境支付也正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支付机构纷纷发力布局。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支付宝、微信等巨头主要在布局跨境支付用户端,比如跨境人民币业务、海外版“本地钱包”等,服务出国旅游、留学的用户以及部分海外当地用户,而众多其他中小支付机构则更聚焦于跨境商家。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