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最怕上当,尤其是保险这种类似“结婚式”的投资。保险保费周期长达5年甚至10年,虽然说不上“一失足成千古恨”,但买了保险后才发现有问题,就十分尴尬。退保,明摆着要损失;拿着,心里又堵得慌。所以,买保险要谨防各种暗坑。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加快了保险行业治理节奏。截至目前,已经两次曝光人身保险产品中的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无疑是在人身保险产品的“坑”前插上了警示牌。投保者在购买保险之前,要先检查有没有暗坑。
暗坑一,产品责任设计与产品定义不符。简单说,买啥产品享受啥保障。投年金保险,就应该按时领到钱;投重大疾病保险,就应该在出现合同中的疾病时得到理赔。但是,有的保险公司却在合同中增加限制条件。比如,太保安联健康某疾病保险,以急性病发生且身故为给付保险金条件,这与疾病保险定义不符。一个“且”字,就抬高了理赔门槛,将原来应该是发生大病就可以得到理赔的条件,变成了“大病加身故”两个条件同时发生才能得到理赔。
暗坑二,产品保障功能弱化。买保险就是买保障,这是每个投保人都应该明确的观点。只有建立了这种观念,投保人才可能买到真正想要的保障。但是,现在有些保险产品为了吸引消费者,打监管擦边球,在产品设计中将保障比重放得很低,把投资比例搞得相对较高。例如,和谐健康某护理保险,该产品为万能型,其护理责任风险保费占保费整体比例较低,这不符合护理保险产品本意。按目前的相关规定,万能险对于投保时被保险人年龄满18周岁的,在保单签发时的死亡风险保额不低于保单账户价值的20%。
此前,还有保险公司的年金险产品既无保障功能也无储蓄功能,仅是一种理财工具。还有的把医疗保险产品设计为账户管理式,根本没有风险保额。去年5月份,银保监会开出过一份“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其中一条就是医疗保险产品设计异化,无风险保额或保险金额低于保费,严重偏离了保险保障属性,同时还提供保险资金投资增值服务。
保障足不足额,直接关系到保险事故发生时消费者能否得到真正的保障,这也是检验这份保险投资有多大意义的重要指标。因为保险毕竟不是理财,只有真正能够提供名符其实保障的保单才值得投资。
暗坑三,理赔约定不合理。比如,太平养老某意外伤害保险,理赔材料中要求除交管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外,还需提供当次交通工具客票(存根)。这简直有刁难消费者,故意拖延理赔之嫌。其他如人寿保险产品的身故保险金申请材料,在要求消费者提供死亡证明和户籍注销证明基础上,还要求提供火化证明、丧葬证明等;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产品,在被保险人身故后,不全额给付身故保险金,要按条款约定标准分期给付生存金给保单受益人。这些变相增加的身故保险金给付条件,都属于监管层规定的不合理要求之列。
暗坑四,投资收益假设过高。比如,中融人寿某两全保险利润测试投资收益率假设高于公司过去5年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在这方面,投保者务必要理性判断,特别是购买新型保险产品时,应结合投资背景、公司投资能力、产品历史收益等因素综合考量。(江 帆)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