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好养肝。但在疫情期间,人们普遍动得少、吃得多,那么,如何控制或预防脂肪肝呢?
中医认为,脂肪肝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贪逸少劳、素体肥胖、久病体虚相关。除根据医嘱合理运用药物控制脂肪肝外,还可通过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心理管理等实现脂肪肝的居家调护。
饮食管理
根据“消耗曲线”吃喝
通过调整食量和平衡营养摄取,可改善血脂代谢水平。摄食过量、暴饮暴食、摄入高热甜品等容易引起体内脂肪堆积,规律三餐的能量摄入比例应为3∶4∶3。
研究显示,人体一天中能量消耗曲线规律是:晨起及晚餐前达到高峰;清晨峰值后至晚餐前,持续高耗能;晚餐后至第二天晨起前会有一段较长的低耗能时间。所以,三餐的能量摄入应与能量消耗规律同步,而不是相悖。
要注重早餐、午餐的质量,避免晚餐摄入过多,不偏食、不挑食、不宵夜。
脂肪肝调护饮食原则:
★高蛋白。健康人每天每公斤体重蛋白质需要量为1.0-1.2克,过少或过多都不利健康。
★适量能量。体重正常者,每日按每公斤体重30卡供给;超重者推荐按每公斤体重20-25卡。
★低糖饮食。避免食用精制糖类、果酱、蜜饯、蛋糕等含单糖高的食物。尽量选择草莓、樱桃、生梨、香瓜等低糖水果。研究证明,低聚果糖可减缓肝细胞炎症反应,脂肪肝患者可优先选择韭菜、芦笋、大蒜等富含低聚果糖的食物。主食可适当选用燕麦、荞麦、全麦面包、山药等。
★控制脂肪摄入。尽量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菜籽油、茶油。避免或少摄入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如代可可脂、蛋糕、薯片等。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应小于300毫克。动物内脏、骨髓及鸡蛋蛋黄中富含胆固醇,平均每个鸡蛋黄含胆固醇250-300毫克,脂肪肝患者应控制蛋黄摄入。
★适当摄入富含各族维生素的食物,但不建议服用复合维生素片。
★补充膳食纤维及各种矿物质。膳食纤维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富含水溶性纤维的食物主要有糙米、玉米、粗麦粉等杂粮和香菇、海带、木耳、魔芋及豆类等。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及米糠中和麦麸中。
值得一提的是,控制酒精摄入是脂肪肝调护的重要内容,最好滴酒不沾。与此同时,保证充足饮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日饮水量为1200毫升,应选择白开水、矿物质水、淡茶水等,不可用饮料、果汁、牛奶等代替饮水。
运动管理
太极拳八段锦摩腹
适当运动对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意义重大,在脂肪肝居家管理中地位尤为突出。控制体重,改善体重指数(BMI),使体重保持正常水平,是居家调护的目标。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标准显示,BMI<18.5为消瘦,18.5<BMI<23.9为正常,24<BMI<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
在家中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踢毽子、做广播体操、跳舞、跳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运动量以30-60分钟为佳。因为运动20分钟左右人体才开始以脂肪供能,所以最少应当运动20分钟。
具体运动流程参考如下:
★热身期。一般为5-8分钟,老年人可适当延长,这段时间应当做一些伸展性运动和轻度的大肌群活动。
★锻炼期。一般为15-30分钟,老年人可适当缩短,肥胖患者可延长至45分钟。这段时间应该使心率达到目标心率的范围(目标心率≈170-年龄,最高不超过200-年龄,低于170-年龄5次以上说明运动量不达标,高于200-年龄5次以上说明运动过量)。
★冷却期。一般需要5-8分钟,这段时间可以做舒缓运动,防止血液在组织中堆积。
此外,一些传统方法也可列为运动调护选择:
★太极拳。太极拳历史悠久,派别众多,各种类型拳法不尽相同。常用的是24式简化太极拳拳法,42式太极拳、18式太极拳也广为流传,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八段锦。八段锦功法起源于宋朝,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古人把八段锦比喻为“锦”,重在强调“保健效果好,动作简单易学”,锻炼无需器械,不受场地局限,男女老少皆适用,进可强身,退可减肥。
★六字诀。六字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成熟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养性延命录》中说:“纳气有一,吐气有六。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晨起及饭后练习养生六字诀功法,有利于调理脏腑。
★摩腹。摩腹在小儿推拿中经常应用,成人摩腹一般方法分两步。第一步:平躺,将手掌置于下腹部逆时针方向揉转30回;第二步:顺时针方向揉转30回。每次揉转动作应轻柔、且不宜过快,揉转一次时间在10秒左右。饭后有规律的摩腹有助于脂肪肝的居家调护。凡事讲究适度,如有不适,立即停止。
心理管理
避免情绪化进食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在脂肪肝的管理中,要保持心情愉快,学会及时调整坏情绪,避免情绪化进食造成病情加重,这一点尤为重要。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学会抑制食欲的技巧,这些都是脂肪肝管理的好办法。
除上所述,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还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和治疗。新冠疫情逐渐控制,生活慢慢恢复正常,希望大家每天都拥有好身体和好心情。
(作者 李垚 邢练军 均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二科医生)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