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2日电 (盛月)2018年1月4日,《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提出进一步巩固改善医疗服务的有效举措,将其固化为医院的工作制度,并不断落实深化。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做客《院长谈改善医疗服务》专栏,就“ 中山医院用‘多位一体’领头改善医疗服务”的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开通10种预约方式 解决患者看病“三长一短”问题
作为百姓就医的“第一站”,门诊成为了医院被诟病最多的地方:“挂号、就诊、缴费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问题,常发生在此。“中山医院一定要省去患者奔波、等候之苦。”为改写这种“三长一短”的状况,提升群众就医便捷性,樊嘉介绍,到目前为止,中山医院已开通10种方式,进行预约挂号,患者通过登录互联网或拨打专项电话等方式,就可实现轻松挂号。樊嘉指出,“现在,80%以上的中山医院专家门诊及高级专家门诊,患者都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进行,省时省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医院拥挤、无序化的问题,中山医院,通过软硬件的升级改造,推行分时段精准预约,优化就诊流程。樊嘉指出,其中的好处有三处:给患者和医生都提供了良好的就医环境;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大大提高了看病效率,保障了就诊的秩序;充分利用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成立规范、专业、创新的医务社工团队 打造人文医院
除了关注医疗水平外,中山医院还在人文关怀中加入“力与智”,从诊疗、生活、援助、心理等各方面协调解决病人的相关需求,疏解病人就医压力。
其中,中山医院对服务主体——社工和志愿者的服务,做了“特别”的设定,总的来说,具有三大特性,即:专业性、规范性和创新性。
首先,是专业性。社工、志愿者均需持证上岗。
其次,是规范性。中山医院成立了专门的医务社工部,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对服务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持续质量改进。“还有一些接受服务后完全康复的患者,自发组织成为志愿者,他们怀着回报和感恩的心自愿来院服务,成为患者和家属坚强的精神支柱,也是促进医护人员和病患之间沟通的良好纽带”。樊嘉对此深感欣慰。
第三,是创新性。每月至少一期的中山大讲堂,讲座话题涉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内容通俗易懂并有图像演示。专家们充分发挥医学特长和医院的特殊效应服务大众,既达到治“未病”,又调理了“亚健康”。至今,中山医院已有500多位专家登上“讲台”开展健康讲座,受益听众20余万人次,发放医学科普资料40余万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患者普及健康的生活理念,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带来更好效果,也为提高上海市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签约70多家区域医疗协作体+250多家基层医院 用行动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目前,中山医院积极探索中山医联体模式,组建区域医疗协作体,签约70余家医院和近250家基层医院。通过网络平台远程为患者会诊,同时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中山医院的优质服务能辐射到更多的患者,让他们能便捷及时地享受到最好的医疗健康保障。”樊嘉说。
通过坚持不懈的“有战略、有部署、有细节、有精准”努力,近年来,中山医院实现了高准确性的MDT远程医疗,樊嘉表示,“互联网+远程医疗”能让医疗水平得到提升,让老百姓看病更放心。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