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季,有些特殊。不仅因为招聘从线下转向“云端”,也因为抗击疫情中,那些坚强的力量、那些责任与担当,已在每位毕业生的心中留下印记,激发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职业的选择。
面对疫情,严峻的考验中,广大毕业生不仅看到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也看到了白衣天使的勇敢逆行、社区干部的辛劳坚守,以及公安干警、环卫工人、运输人员、老师、外卖员、志愿者等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上众多普通人的日夜兼程、竭尽所能。于广大毕业生来说,这既是一堂有关生命、医学的公开课,也是一堂关于职业选择、岗位责任的公开课。
在无数医生的身后,传来这样的声音,“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在无数战士的身后,传来这样的声音,“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无数科学家的身后,传来这样的声音,“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服务”……这是对职业选择的深刻诠释,更是坚守选择后的无畏誓言。
曾有一个古老的寓言:一个过路人问3个正在凿石的石匠正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在挣钱过日子。”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在做国内最好的凿石工作。”第三个石匠仰起头来,眼中闪着光,“我在建筑一座大楼。”寓言诠释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职业本无高下,其高尚与平凡,只取决于不同的价值选择,当你热爱并坚持,它就会崇高而伟大。
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毕业典礼上设置特别的仪式:典礼现场,为选择去西部、军队、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单独辟出一块区域就座,接受来自全体师生的掌声与敬意。
这些年轻人是有理由接受同龄人的敬意的,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本可以留在大城市,拿优厚的待遇、过安逸的生活,但他们却选择将双脚扎根于泥土、将青春奉献给基层,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他们职业选择的标尺,不是“物质富有”,而是“精神富足”,不是“我能得到什么”而是“我能给予什么”。
这些年轻人的选择,是近年来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印证。
我们看到,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倡导更为理性的就业观、择业观,认识到每一个选择都值得尊重,每一场青春都应该闪亮。传统择业观念里的条条框框,如将学历和就业画等号、以岗位光鲜论成功,正逐步被打破。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摆脱世俗的偏见,在选择中,自我打量、自我激励、自我成长。他们听从内心的召唤,对职业有理性的规划,成就了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骄傲。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就业选择至为关键,也见证着广大青年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成长。我们相信,见证了抗疫中那些诠释选择、责任与坚守的人与事,今年毕业生的内心会更加从容坚定,他们的成人礼,也会更增添几分厚重的力量。(赵婀娜)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