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对童年趣事这一中心来组织材料,具体细致地描述了小作者包橡皮饺子的这件趣事,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童真童趣,表达了小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本文采取总——分——总的写法。开篇新颖,以“没有……也没有……更没有……”的句式开头,将“我”的童年与文学作品中小主人公进行对比,突出自己平凡而又独一无二的童年。中间部分取材于真实生活,叙事完整、清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很到位。排比结尾富有诗意,写出了对童年快乐时光的留恋和不舍。
总之,小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习作。
点评人:兴隆台区林丰学校 市优秀教师 于波
特殊饺子
兴隆台区林丰学校 五年二班 罗汀云
我的童年,没有高尔基笔下的阿廖沙那样的心酸;也没有《草房子》里桑桑那样的快活;更没有汤姆索亚和哈克那样荒诞惊险。但它的确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阶段,那黄金般的孩提时代是那样地无忧无虑,那样的天真无邪。
每至除夕包饺子的时候,家人便会提起我包的特殊饺子。那是8年前的除夕夜,4岁的我看着奶奶和妈妈在和面,拌馅,擀皮,包饺子……忙得不亦乐乎。这事怎能落下我?年夜饭怎么能少了我这个“大主角”呢?我踮起脚尖,看着桌子上的盆盆罐罐,心里急坏了!小脑袋挤在妈妈的腋下,我的小手伸出向那白白的面团。这时妈妈板起脸来问我做什么?我昂起稚嫩的笑脸说:“你们在做什么,我也想做。”妈妈一口拒绝。无奈之下,我一会央求着妈妈,一会摇摇奶奶的胳膊,急得跺脚,眼神中流露出了渴求的目光。最后还是慈祥的奶奶“赏赐”了一块面团给我。我犹如至宝般捧起这神圣的面团,目不转睛地看了一会儿。然后抢来妈妈手里的擀面杖,学着大人的样子,高兴地在妈妈身边忙碌起来。“不许捣乱,不然没收面团。”我吓的连忙握住自己的“宝贝”一溜烟逃到自己的房间。我找来一支铅笔当擀面杖,把圆圆扁扁的面团挤压成多边形的面皮。“馅怎么解决呢?”心里这个着急。一块橡皮出现在眼前,心想:这个大小和妈妈的馅料差不多,就它了。于是我也大功告成了。我捧着“战利品”想把它送到锅里,可高高的灶台让我望而却步。我找来爸爸当帮手,粗心的爸爸将它放入锅中。我心中暗暗窃喜……
“我的天呀!橡皮?”伴随着爸爸的一声惊呼,大家的目光聚集在那橡皮馅的饺子上。“那是我的饺子,我也要吃……”我捧着碗着急地说。看着爸爸无奈的神情和我的一脸向往,大家捧腹大笑。那笑声淹没在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
童年是春天中漫天的飘絮在空中飞舞,是那夏日里的花朵在日光下绽放,是那秋日里的果实悄悄沉淀,是冬天的雪花在指中消逝。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童年也转身而去。正如拜伦所说的,幸福的年代,谁会拒绝再体验一次童年生活。我真希望时光倒流,让我再回到童年。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