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为加快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辽宁省近日出台《关于推动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达到2750户,其中营业收入十亿元以上企业120户、百亿元以上企业5户,消费品工业规模加速迈向万亿级,跻身全国消费品工业大省梯队;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至65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培育建设主营业务收入十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集聚区34个,省级消费品工业“三品”优质县10个,消费品工业特色镇10个,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消费品品牌100个。
《指导意见》明确了消费品工业的三个发展方向,即做强做优传统优势产业、促进资源型产业链向后延伸、培育发展新兴消费品产业。同时,强调要完成六项重点任务。
突出重点区域,抓产业集聚。以构建“一圈一带两区”为基本框架,优化消费品工业布局,建设沈阳高端现代消费品经济圈、沿海特色时尚药食纺经济带、辽西优质农副产品供应集聚区、辽东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集聚区。依托稻米、玉米资源和港口优势,打造大米、玉米、大豆深加工三大核心产业链,到2025年粮油加工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850亿元,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300亿元。巩固白羽肉鸡、生猪、良种奶牛等优势产业地位,到2025年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050亿元,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400亿元。依托大连、抚顺、丹东、营口等地产业基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纺织产业集群,到2025年纺织服装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235亿元,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突出经营主体,抓梯度培育。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和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围绕消费品工业中小企业共性需求,以信息、技术、创业、培训、融资为重点,引导服务机构开展“一起益企”服务活动。
突出消费升级,抓品牌创意。在食品、纺织、服装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体现辽宁元素的“潮品”品牌。巩固提升“丹东满药之都”“阜新世界玛瑙之都”“兴城中国泳装名城”等区域品牌影响力,挖掘和争取新的区域品牌命名。
突出市场建设,抓渠道拓展。开展省内市场对接活动,扩大本地产品消费。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持续深化省际合作,促进“辽品出辽”。举办辽宁纺织服装展等“优供给促升级”活动。在食品、家具等优势领域,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建设海外仓。
突出新发展理念,抓绿转智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消费品细分行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推动绿色化发展,在造纸行业重点推广应用低能耗蒸煮等技术装备,优化废纸处理工艺和装备。在纺织行业推广生态环保助剂等先进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突出模式创新,抓产业融合。鼓励企业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稳定协作关系。依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及冰雪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适应市场的消费类产品。加快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企业建立客户体验中心、在线设计中心等,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增强用户参与度。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