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题:传承文化 传递信心——他们眼中“博物馆的力量”(上)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的力量”,指出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
何谓“博物馆的力量”?是穿越朝代更迭、千年不灭的实物见证,还是斑驳褪色、依旧熠熠生辉的青春印记?
在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里,在日益频繁的文明交流中,迸发着来自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磅礴力量。
文化传承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之际,由湖北省博物馆联合全国多家文博机构承办的主题展览“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即将揭开面纱。崇阳铜鼓、秦公镈等文物将惊艳亮相,跨湖桥骨哨、楚季编钟等重要的音乐考古新发现也将逐一登场……
“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展将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喻珮摄
“这一展览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代表性音乐文物,完整梳理了我国早期乐器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礼乐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态特征。”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
近年来,诸如此类向各地博物馆邀约、借展而特设的大型主题展览并不在少数。全国各地文博单位呈现出种类齐全、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收藏多元的显著特点。
“博物馆的力量,源于文化的力量,来自时光的积淀。”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河南博物院立足文化内核,深入研究博物馆藏品、创新展示传统文化元素,让河南博物院更有力量,让传统文化更具活力。
在辽宁省沈阳,有一家独特的共青团博物馆,收藏有3000余件共青团奖章、证书和入团志愿书等。在玻璃展柜中,一个个奖章、奖牌,一份份发黄的入团志愿书、申请书,真实地诉说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走过的百年历史征程。
陆君祥向在校学生介绍他的藏品。受访者供图
今年68岁的陆君祥是一名退休的党校教师,酷爱收藏的他经过多年收集筹建了这家共青团博物馆,在家人的协助整理下,把3000多件关于共青团历史的藏品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进行展示。
“在藏品中能清晰地看到共青团员百年不变的初心和家国情怀。”陆君祥说,希望这家博物馆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获得前进的力量,坚守初心和使命,走好自己的成才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博物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均衡发展,普惠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健全。
中国建筑科技馆近日收到46幅《百年武汉老建筑》系列作品,并将作为展览补充内容常设展出。在武汉市中心,这座开馆不到两年的年轻博物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近50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打卡”地。
2020年8月19日,参观者在中国建筑科技馆内参观佛光寺东大殿梁架结构的模型。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武汉市民刘先生在参观后说:“中国地大物博,建筑风格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格也各不相同。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我们不仅能够以轻松的多媒体方式接受建筑的科普学习,观摩建筑模型,还能从另一个角度观赏老建筑之美。”
交流互鉴的力量逐渐深入人心
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机构,也是珍藏着人类共同的历史记忆、开展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与互鉴的重要平台。
成都平原的水泽孕育了灿烂又独特的古蜀文明,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的接续努力,让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遗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近年来,金沙遗址博物馆以“金沙-古蜀文明”为依托,深化古蜀文明与天府文化、古蜀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纵向和横向对比,至今已联合国内外30余所文博机构,举办了数十个专题展览,向世界展示古蜀文明乃至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世界代表性古代文明的展品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姚菲感慨万千。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精品文物开始走出国门,赴境外知名博物馆参展,成为我国对外交流最活跃的省份之一。2012年以来,湖北省博在美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文物外展33项,并引进意大利、新加坡、美国、捷克等10个国家展览37项。
“博物馆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在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发挥着巨大的力量。”方勤说。
5月12日,参观者在湖北省博物馆观看彩绘漆木虎座鸟架鼓。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展示形式日益丰富、对外交流硕果累累,当今博物馆已高频次地成为“国家文化客厅”,充分发挥文物“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和力量。通过举办进出境精品展览,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贡献。
80岁的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在谈到“博物馆的力量”时说:“我平生皆乐于造访文物胜迹与博物馆,博物馆所营造的文化场景,使人沉醉于历史现场感,更是激发民族之独特审美情感。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的中华文化,有赖于博物馆的力量,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执笔记者:喻珮,参与记者:童芳、孙仁斌、罗鑫、袁月明)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