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走过四季:乘风破浪的“三农”面孔
新华社记者董峻、黄垚
2020年注定在历史上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从春到秋、从南到北,疫情、洪涝、台风、病虫害……一场场灾害轮番袭来,人们一度担心,粮食够不够吃?菜价会不会涨?收入能不能增?
走过四季,乘风破浪。岁末回首,你会看到,那田野里一张张农人饱经风雨的面孔,映出了粮食“十七连丰”、主要农产品稳定供应的喜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亿万农民朋友正在奔向更好的日子!
【面孔1】“大葱哥”驰援武汉前后
今年春节,武汉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河南省嵩县闫庄镇竹园沟村党支部书记朱德林总觉得该做点什么。村里盛产大葱,种植面积上百亩。他动了给武汉人民送大葱的念头。
春节期间,联系不到生产刨葱机械的厂家。附近村民得知要给武汉送葱,300多位村民自发去拔葱。
朱德林回忆说,3天时间,村民在冰天雪地里拔了80亩地的10万斤葱。
怎么运到武汉?这又成了难题。不断有爱心人士帮忙,终于把大葱运到武汉。
朱德林由此获得了“大葱哥”的绰号。
四川、山东、湖南……各地农民纷纷自发给武汉送去一车车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
最近,朱德林的事业也有了起色。原本主要在本地卖葱的他,开始把闫庄大葱卖到外地。
上个月,他在洛阳推销大葱时被人认出,不到3小时一车大葱就被抢光。各地朋友通过电话、网络抢购大葱。“卖得可快了”,他特别开心。
明年,朱德林希望带动更多农户种葱、打造品牌,把村里的大葱产业做大做强。
【面孔2】种地碰上“有生之年”
夏天,黑龙江连遭三次台风,辛宏军家的100多亩玉米成片“趴”在了地里。
家住兰西县兰西镇林盛村的辛宏军种了大半辈子地,没料到今年种的玉米碰到了最严重的倒伏。
“有生之年没遇到过。台风一过,苞米(玉米)刮倒了,地里头全是水。”
他本以为今年玉米将大幅减产,“一亩地能打个三四百斤就不错了”。
没想到,当地派来技术人员指导,他也积极补救,最后产量跟往年比没减多少。由于粮价提高,每亩地比往年还多卖了100多块钱。
今年,村里引进了辣白菜加工企业,满负荷生产可加工5000亩白菜。辛宏军打算明年种50亩白菜,进行轮作,提高收入。
对于来年,他希望“年头比今年好”,能有大型收割机帮忙收玉米,这样“种多少地都不犯愁了”。
【面孔3】种粮大户也要“乘风破浪”
和辛宏军一样,湖南省平江县的种粮大户唐发根也没想到,今年种水稻会这么难。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导致种子肥料难买、地难下,他一度以为今年可能赶不及种水稻了。等到情况缓解,他赶紧买了5台抛秧机,用最快速度插完了2800多亩早稻。
几个月后,待稻谷迎来收割时,当地又碰上了几十年难遇的持续阴雨天。
“连下了二十来天雨。”唐发根说,“即使把稻谷抢收上来,没有太阳也没法晒干,乡亲们急得团团转。”
他的5台烘干机派上了用场,接下来的20多天里,他没日没夜帮大家烘干稻谷。一些乡亲吃饭、睡觉都在他家。唐发根估算,他陆续帮村民们烘干了超过2000吨稻谷。
年底算下来,他的水稻产量今年居然超过了2500吨。
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390亿斤,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突破重重困难,全国农民最终迎来“十七连丰”。
【面孔4】坎坷“后浪”养鸡带来命运转折
养了4年鸡的丁转成今年终于成功了。
在河南省嵩县城关镇王庄村的家里,这个29岁的小伙子这几天正忙着收鸡蛋。他行动不便,但每个步骤都十分熟练。
由于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丁转成从小被多家弃养,当地农民丁金栓收养了他,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多年。丁金栓给他取名“转成”,意思是“转到这儿就算成了”。
“第一年我买了2000只鸡苗,由于缺乏经验,3个月后最大的还不足一斤。”丁转成说,“去年由于圈舍夜里冷,上千只鸡苗几乎全部冻死。”今年的5000只鸡,是他养得最好的一次。
4年时间,摸索对了路,丁转成一家顺利脱贫。
到今年底,经过8年持续努力,全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丁转成明年的愿望是继续努力养鸡、多挣钱,带父亲去北京看看天安门。
【面孔5】“草莓研究员”立志打破国外垄断
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阮继伟今年最开心的事,是团队的4个草莓品种获得了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新品种草莓能够在夏秋季开花结果,拉长草莓上市季节。
这是国内第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中性”草莓新品种,将打破该品种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在云南省富民县的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里,阮继伟每天都要查看草莓开花和挂果情况。8年来,阮继伟团队针对“日中性”草莓品种开展引种评价、繁育和绿色栽培研究,累计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达3万余亩。
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种子和耕地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会议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阮继伟又斗志满满。
【面孔6】“60后”新农人:“卖最土的货,带更多的人”
上半年餐饮业遭受重创,同时也困住了餐桌上的一种“味道”——花椒。在重庆市江津区画眉湾家庭农场,7000棵花椒树果实一度销售无门。
“再难都挺过去了。”农场负责人、52岁的“60后”新农人周鸿说,通过“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农场形成了线上线下销售“双通道”。
5年来,周鸿通过微信朋友圈、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农副产品,卖出鸡蛋超过1000万个,覆盖全国30多个省份。
“卖那么多货,全部自己养、自己种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我就让整个村的人帮着养、帮着种。”周鸿说,已经有100多户农户加入了农场。
新的一年,周鸿希望能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他要“卖最土的货,带更多的人”。
目前,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为乡村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发展新业态,带动一个个传统村落走向现代化种植,走向乡村振兴。(参与采写:周楠、杨静、王建、唐铁富)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