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题:民航强国建设如何着力?——民航局发展计划司负责人谈《“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
新华社记者周圆
民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产业。《“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于7日对外公布,全面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期间,民航强国建设如何着力?怎样推进行业恢复发展?如何满足人民美好航空出行需求?对此,民航局发展计划司司长韩钧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两步走”,合理把控发展节奏
回望“十三五”,中国民航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航空安全创造最好纪录,安全运送旅客27.3亿人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颁证运输机场覆盖91.7%地级市;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中占比提升至33%……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业仍存在关键资源不足、效率不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韩钧表示,这些成就和问题都是科学制定民航“十四五”规划的基础。
世纪疫情袭来,民航业是受冲击最明显的行业之一。
“总体而言,‘十四五’时期支撑我国民航持续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航空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韩钧给出判断。
据韩钧介绍,在综合研判我国航空市场恢复趋势的基础上,规划合理把控发展节奏, 将民航“十四五”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2021年至2022年是恢复期和积蓄期,进一步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民航发展成果。
“这一时期要利用好市场恢复阶段民航运行总量低负载期,加快重大项目实施,抓紧推进重大改革,合理调控运力投放,稳定扶持政策,积蓄发展动能,促进行业恢复增长。”韩钧分析道。
——2023年至2025年是增长期和释放期,重点要扩大国内市场、恢复国际市场,释放改革成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韩钧解释说,这一时期要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动能,加快提升容量规模和质量效率,全方位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
聚焦民生,满足人民美好航空出行需求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航空需求,是民航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使命。”韩钧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航空人口数已达到3.8亿。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航空人口数达到2.1亿,越来越多三四线城市居民享受到航空服务;全国233个机场实现了国内航班无纸化便捷出行;电子临时乘机证明系统启用。此外,航空服务覆盖了82.6%的脱贫地区人口,脱贫地区机场每天至少有一个航班联通省会的区域枢纽机场……
展望“十四五”,美好航空出行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规划中的一组数据给出了答案——
预计到2025年,民用运输机场数量将达270个以上,保障航班起降1700万架次,旅客运输量9.3亿人次;市地级行政中心60分钟到运输机场覆盖率达80%,枢纽机场轨道接入率达80%;通航国家和地区超过70个,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超过50个。
韩钧表示,规划提出树立民航系统安全观,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和空中交通管理体系,覆盖广泛、多元高效的航空服务体系等,以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航空出行。
旅客刷脸出行、行李“门到门”、不同交通方式换乘只需一次安检……以“出行一张脸、物流一张单、通关一次检、运行一张网、监管一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民航”新业态加快形成,航空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快”“行得好”转变。
“智慧民航是未来民航发展的大蓝图,‘十四五’时期将全面实施以智慧民航建设为牵引的发展战略。”韩钧介绍说,当前智慧民航建设的顶层架构已基本成型。未来将以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为四个核心抓手,不断增强人民对民航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好“先行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民航业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规划要求民航业充分发挥通达性强、效率高和品质优的比较优势,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韩钧说。
——加快构建“干支通、全网联”的国家航线网络体系,打通客运、货运和通用的服务边界,积极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推进世界级机场群发展为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同时针对东中西部区域发展特征,提出民航区域发展战略举措;
——“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快形成民航全领域、全主体、全要素、全周期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十四五”时期,行业碳排放量将显著降低;
——聚焦民航业重大需求、发展瓶颈和科技前沿,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产品应用,系统谋划保障国产民机发展的支撑体系和政策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民航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时代主题。在韩钧看来,未来民航业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发挥民航运输的先行作用,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十四五’时期,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民航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韩钧说。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