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退出养殖的时候,一家人都很抵触,现在这里修复得这么美,家人也都理解了。”看着昔日围海养殖的地方变得如此优美,曾经的养殖户王女士感叹不已。
碧水长天、芦苇摇曳、鸥鸟齐飞……位于辽河入海口西海岸的盘锦滨海湿地一片美丽风光。上世纪80年代,盘锦利用辽河口湿地滩涂发展围海养殖,养殖户逐年增多。但是,围海养殖业虽然带来了短期经济效益,却严重破坏了湿地植被,导致近岸水质严重恶化,斑海豹、黑嘴鸥等珍稀物种栖息范围不断缩小,直接威胁湿地生态系统安全。
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指出,由于污染控制不力,部分入海河流水质严重恶化。为有效改善入海河流水质,盘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开展“退养还湿”工程,全面实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把被蚕食破坏的湿地资源修复好、保护好。
围海养殖将湿地分割成“格子间”,湿地的生态功能被破坏,转型为开放养殖是“退养还湿”的最优解。“开放养殖可以将湿地连成片,恢复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养殖的贝类还能净化海水水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盘锦市自然资源局海域管理科科长孙磊介绍。
确定解决方案后,如何让围海养殖的养殖户退出成了难题。为了制定围海养殖置换为开放养殖的具体办法,盘锦市围绕解决养殖户诉求,依法依规推进工作落实,邀请相关专家和律师研讨论证,现场接受养殖户咨询……最终确定以1∶2.3的面积比例为围海养殖户进行置换,同时确定了合理的收购价格,对养殖户的海域使用权进行收购。
“退养还湿”涉及养殖户多、范围广,获得群众支持十分重要。盘锦市成立6个工作专班,分赴养殖户所在的12个省41座城市,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积极宣讲政策法规,稳步推进“退养还湿”工作。同时,盘锦市还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狠抓非法用海、非法经营等行为。
“退养还湿”既是一项生态保护工程,也是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走访调研中,工作人员发现不少养殖户家庭困难、生活拮据。”孙磊说,针对这一问题,盘锦市制定了《关于对“退养还湿”困难群体给予救助的实施方案》,对生活困难群体给予精准救助,累计完成9批次、66户养殖户的调查核实工作,对确定的16户困难家庭发放救助金31.3万元。
2020年年底,598户养殖户退出养殖业,滨海湿地的池塘、看护房等养殖设施全部拆除,8.59万亩被占湿地全部恢复,实现了自然水系连通,新增自然岸线15.77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随后,盘锦市对养殖坑塘开展清理平整和修复工作,一片片潮沟被清淤疏浚,恢复了黑嘴鸥保护区的水文动力环境。通过种植翅碱蓬改良滩涂底质,消除原养殖污染物,使整治后的滩涂形成翅碱蓬—芦苇植物群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得以重建。如今,绿苇红滩快速扩展,鱼虾洄游繁殖,成群的鸟儿在此栖息觅食,湿地的生态功能全面重启,广袤的滨海湿地再次充满勃勃生机。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