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丁、桂娟、双瑞、史林静
端午假期,河南卫视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火爆全网。其中,演绎水下飞天的舞蹈《洛神水赋》,精彩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不少观众直呼“爱了”。从憨态可掬的“唐宫小姐姐”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到“端午奇妙游”……近来,河南不断从中华璀璨的历史文化中取材,打造出优秀文化产品。
演员在演绎水下飞天舞蹈《洛神水赋》(河南广播电视台提供)。新华社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国潮风起,文化大美。漫长的中华文明历程留下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遗产,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文艺项目、产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不断释放传统文化中的活力、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当代人们生活。
共鸣: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演员在演绎水下飞天舞蹈《洛神水赋》(河南广播电视台提供)。新华社发
水随舞动,衣袂翩跹。舞者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网络走红,水下舞蹈《洛神水赋》演绎绝美“洛神”;《龙舟祭》重现传统端午祭礼;《兰陵王入阵曲》在时空交错中展现家国情怀……
据官方统计数据,自播出以来,“端午奇妙游”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了35亿,48小时内热搜上榜19次,视频的播放量超过1亿。为什么短短几分钟的洛神舞蹈能够引发网友的共鸣、共情?除了“水下”的噱头,更多缘于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共同的文化记忆。
文化自信在历史传承中坚定,文化血脉在交融创新中延续。
“飞天壁画活了”“大国底蕴”“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热评背后是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主创团队颇有底气地表示,“好的作品国人看了会受触动,会口口相告”。河南卫视总监刘林军说:“年轻人对于文化的追求不再是充当门面,而是一种内在的自省的追求,而他们体现出来的这些特质,让我们做文化类节目越来越有信心。”
郑州歌舞剧院的演员在录制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节目(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 摄
此前,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就已吹来一缕传统文化创意表达的清新之风,衍生节目和文创产品也频频圈粉。与此类似的,还有一段真人演绎龙门石窟石刻艺术《帝后礼佛图》的视频,因制作精美也触动大量观众。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淑华认为,一些中国风节目“出圈”背后,是创作者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诚意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敬意。“类似‘端午奇妙游’等精彩作品的诞生也有文化自信的身影,它触动了观众内心对于传统文化、历史传说、艺术审美的钟情与厚爱。”
演员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礼佛台演绎《文昭皇后礼佛图》(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解密:以创新致敬传统
水下洛神惊鸿一舞,唐宫夜宴三日绕梁。不少网友表示,这才是国宝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历史遗存时尚表达的示范。
从《唐宫夜宴》《帝后礼佛图》到《洛神水赋》,创作团队没有将文化符号简单堆砌,更没有一味追求排场宏大,而是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赋能,让那些古朴的文明“活”起来,穿越历史,更穿透荧幕隔阂。
演员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礼佛台演绎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端午奇妙游”执行策划徐娜说,创作团队扎根于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端午的传统习俗和当代人的需求、期待进行了再创作。“文化是一个生命体,我们正与时俱进地嫁接优秀文化,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努力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一流的文化,要有一流的表达。近年来,河南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激活文化遗存活力,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历史遗存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河南博物院推出“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让游客挖“宝”;“妇好鸮尊”“云纹铜禁”化身冰箱贴、胸针、项链;古都开封清明上河园让人“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拼版照片:右图为2020年9月24日,参观者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内拍摄展品“妇好鸮尊”(新华社记者李安摄);左上图为2020年9月24日拍摄的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妇好鸮尊”冰淇淋(新华社记者李安摄);左下图为2020年9月24日拍摄的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妇好鸮尊”图样咖啡(新华社记者李文哲摄)。
“文艺创作者要在对历史尊重和弘扬的基础上,生动表达它们的独特魅力,用创新的视听艺术方式呈现历史文化中耀眼的元素,放下包袱和年轻人进行交流对话,以创新致敬传统。”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创新性结合,也为坚定文化自信开辟了新路径。
传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洛神水赋》播出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文推介,称是“难以置信的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也转发相关舞蹈视频,并引用《洛神赋》中的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点评。
演员在演绎水下飞天舞蹈《洛神水赋》(河南广播电视台提供)。新华社发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何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如何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年,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河南规划了清晰的目标和“蓝图”:到2025年,把河南打造成为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游客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内游览(2016年5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河南省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新斌认为,以西安—洛阳—开封为东西轴线的中国大古都“黄河时代”,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底色构成。“在这种深厚的底蕴影响下,文化的力量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勃发。”
“未来我们需要更好地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富矿,打造出更多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地标性文旅项目、标志性文旅品牌,以它们为载体,让人们在感知黄河、感悟黄河文化中,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把更多中华文化之美传播出去。”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姜继鼎说。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中国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 新华网